close

1970年代之後會產生後現代主義,主要受到了下面幾個因素的影響:

1. 對現代主義的反動:
因為現代主義追求極度的標準化、科學、與理性的態度。對於國際貿易的商業社會,比較容易產生普同性的原則。但是這樣極度機械化的結果,忽略了機能以外的需求,因而促使了60年代之後對於現代主義的反動。

2. 遭遇設計的瓶頸:
雖然現代設計的興起乃是為了解決新的工業化材質跟現代建築所衍生出來的問題。因而需要形成新的策略跟體制來應付新的需求。並且希望能夠將現代設計能夠推廣至一般的大眾之中。(註:2)其中包含了民主主義跟理想的主義。所以在60到70年代之間,雖然主義的盛行,以單一解決問題的方式,企圖套用至不同的情境之中。這種用簡單中應付複雜的問題,忽略了設計作品中文化跟個人的使用差異性,因而容易遭遇到難以解決問題的瓶頸。所以造成了後現代主義追求個人跟特殊文化審美觀的興起。

3. 專家設計的迷思:
強調專家設計的思維。認為專家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在現代主義的思維之中,認為專家乃是社會之中的菁英,而提出的指導原則乃是能解決所有的設計問題。可是卻忽略了跟使用者生活作融合。自然容易產生差異性。因而破除專家設計的迷思,後現代主義認為應該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沿用專家的專業,成為自我獨特需求的設計風格。

4. 人性化的需求:
戰後的經節結構的轉變,由生產者的經濟模式經過了60年代之後,轉變成為了消費者經濟的使用模式。因而在這樣的變化之下,對於一成不變的設計風格產生的煩厭,尤其現代主義建築的設計形式為功能主義的特徵、簡單的幾何造型,因而產生以六面體造型並以中性的色彩計畫訴求為主。(註:3)所以追求標準化、經濟生產的原則。忽略了個人的心理需求,因而孕育了後現代主義的產生。

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



就字面上來看,所指的是現代主義之後的文化風格。因此有站在現代主義的肩膀上挑戰並否認現代主義的風格。其中文學理論家Michael Kohler在其1977年的著作「後現代主義:一種歷史觀念的概括」一書之中提出了後現代這個概念的起源。在此書之中,提及,1934年「後現代主義」一詞的產生。另外,1947年英國歷史學家阿諾德。湯也使用了「後現代」這個術語。可是這一個時期皆沒有對後現代這一個語詞做明確的界定。一直到荷蘭烏特勒支大學的教授Hans Bertens在其著作「後現代主義世界觀跟現代主義的關係」一書之中認為後現代主義是從50年代的美國的反文化運動開始,且認為普普運動是後現代主義的起源。認為後現代主義精神是對現代主義的反動,是一種「反智性思潮」(anti-intellectual curren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eggy0501 的頭像
    peggy0501

    ♪peggy♪

    peggy05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